作者: 劉婷
< 只要同理不要講理 >
如果說,心情上有過什麼最失落的時候,其中一種肯定是 : 一個人懷著滿腔的情緒 (欣喜/ 悲痛 /激昂等等),急切地找另一個人訴說分享期望能夠獲得對方感同身受的回應,但卻只換來了淡淡的 “喔這怎麼會這樣啊”,這種被潑了一桶大冷水的落空失望感覺,會讓人漸漸消磨掉想要表達真實情緒的意願。
另一面,我們常也總覺得自己夠敏銳、夠設身處地的知道了解對方的處境,所以常常不自覺的對於別人的情緒做出評判,當對方表達的情緒超出我們所判定的”合理範圍”時,我們不免覺得對方太 “誇張矯情”、太 “小題大作”、太 “不夠堅強”;也會有時讓我們覺得莫名其妙被誤會的是 : 覺得我們對對方明明付出了關懷付出了很多愛心,對方卻一點都不領情。
我們彼此試圖接近對方的內在世界、試圖與對方的心同在,但我們卻也經常很難百分之百的放棄掉我們自身的偏見。很顯然的,雙方在情緒的表達,不是只要有愛、覺得自己與他人感同身受就足夠。
人本主義的Carl Rogers認為,治療師個人的真實性,是個案非常重要的依靠;心理治療的關鍵元素,不在於使用了什麼技術,而是在雙方關係的質量上;當治療中擁有真誠一致的態度、無條件的積極關懷與同理心,就算什麼技巧也不用,單單是面談也會能夠讓個案感覺到溫暖、被接納,這對關係來說是一種滋養,而改變就會在這當中發生了。
所以我們要細究Carl Rogers提到的這三元素。真誠態度與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練習同理心過程的第一步驟。
真誠的態度,它是一個 “以自我為中心” 的行為;Carl Rogers認為真誠的態度就是要去表達、依從自己的價值觀念行事,要以自己發自內心真實的面貌與對方來往、不要假裝、不必覺得自己是在擔任某一種角色。當一個人真心的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全都是一樣非常有價值的時候,他就不會去歧視任何人的經歷! 當自己能夠以接納的心態聆聽自己、成為不戴面具的自己時,會讓自己能夠更有效力。
無條件積極的關懷,說的不是無盡愛心的付出,而是一種 “尊重”的態度。不管對方說什麼、做什麼、或是感覺到什麼,我們都能夠以一種不批判的態度去尊重他原本的面貌;但是這樣子的尊重,並不表示我們認同他、支持他也許是錯的某些行為。尊重他原本的面貌,甚至也不是寬容! 寬容對方,其實是代表了一個我高對方低的姿態,反過來被別人寬容也並不是一種好的感覺,有時反而是對關係有傷害的。所以無條件關懷講的是尊重對方原本的面貌、不批判的態度。
而同理心,和真誠態度的 “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相反的是,同理心是一個 “去自我為中心化” 的過程;也就是把我們自己所擁有的觀點偏見立場和價值觀通通放到一邊,然後進入到另一個人的世界中與對方會合。
透過這樣的方式與對方接觸也意味著,我們自己需要非常的具安全感,知道自己可以把自我擱置在一邊,不迷失地在別人陌生的世界裡探索,用這樣子 “去自我為中心” 的角度,專注的聆聽,並一步步地,絕不混進任何自己的事情或觀點,和對方相處、參與在他們的各種經驗、各種感知情緒當中,不去評估對方的訊息哪些是真實、適當的還是病態的,也不去解析對方的防衛,驅動力或去挑戰他的非理性信念;無論對方正在經歷的是恐懼、憤怒、脆弱、困惑,還是其他的感覺,都時刻保持敏感,用反饋澄清回應跟隨對方的經驗,傳達對他內在感知世界的理解、不評判與陪伴。
同理,就是精準地去覺察對方的內在,這種覺察,好像我們就是那個人,但又永遠不失去“好像”的境界(因為我們終究不是那個人)。去感受對方正在感受到的痛苦或快樂,並去覺察其原因,就像他覺察到的那樣。如果失去了這個“好像”,那麼這種狀態就成了是一種認同。同理心的確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過程;為了所在乎的人的心能交會、為了希望能懂得對方,為了我們自己,我們都更需要努力的去學好同理心。
當一個人發現他自己可以被別人敏銳而準確地理解時,他是會對自己發展出一套自我成長與自我療癒的模式。
只要同理,就極具能量和治癒效果。
圖: Free stock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