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nt-tuna

 

作者: 劉婷

<情緒它不是個壞東西 >

 

日本去年剛發表了一款名為Pepper的管家機器人產品,它可以閱讀也能夠表達情緒,而且具有很強的學習和溝通能力;開放在網絡商店開賣後,短短一分鐘內全數一千個銷售配額全部售空,市場反應相當熱烈。

世界趨勢快速地在轉變,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跟語音和觸控式機器接觸互動之後,我們變的越加的期望這些機器介面能夠辨識情緒、甚至期待它們能夠了解學習達到表現高階層次的溝通的程度,例如: 幽默、隱喻的弦外之音、挖苦、體會失敗、甚至於是懂得生離死別。研發人員也不再只單是追求表現科技的高端進步,而是致力於一切都以使用者 “人”為中心,試圖為這些機器介面裝上 “一顆心”,一顆同理的心的模組,好讓它們學習模仿人類的各種情緒、極致學習人類世界的感受知覺等等的情感辨識、表達以及相對應的回應,以便脫離原有機器人的規律呆板,成為我們的生活中有樂趣的好幫手。

相較於我們都期待這些未來會跟我們一起長時間生活的機器介面要能夠擁抱感受、表達情緒,但是卻有多少時候,我們對於自己人類所出現的情緒感受是有著深深的迷思且排斥抗拒的? 唯恐一有機會碰觸到他人的情緒就想像那將會是如同滔滔江水般失控難掌握,又或者,只要自己或是他人的真實的情緒一出現就認定生活次序必會受干擾? 我們都深深把人類情緒當作是調皮搗蛋的壞東西,甚至是洪水猛獸、麻煩禍害,不是刻意去忽略打壓它,就是對它完全的束手無策。

更尤其在我們最深、最親密的關係裡,無論是家人、好友、伴侶,彼此近距離中負面的情緒都會難免相互影響,我們的焦慮之一便是極度害怕去面對他人甚至自己有機會要去接收這些負面的情緒;很多專家文章會教導我們要極力地去避開負面情緒的人們因為那些只會帶給我們負面的能量,彷彿,這一切都是個萬丈深淵無底的大黑洞,一旦被拉了進去就此生萬劫不復!

因此我們有意識無意識地排斥著自己以及他人的擔憂情緒、排斥焦慮、排斥無助、排斥悲傷、排斥一切的挫敗低落。抓緊著強調正面能量信心喊話的[這所有的一切一定都會好起來]的心靈雞湯,有時候卻如同掩耳盜鈴般的,就這麼生生地將我們跟自己真實的感受、跟我們親愛的伴侶之間、跟這世界,隔絕了起來。那些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情緒,並沒有消失,而我們就在親密關係當中,互相吶喊著對方聽不到的孤獨心情啊。

和機器人不同,身為一個人類,感受知覺與情緒本來就是屬於我們個人必然不能免去的一部份,它沒有對錯,如果因為過去挫敗的經驗和整個華人文化教導的影響,使我們拒絕和自己與他人真實的情緒感受貼近,也就是拒絕完整地去好好接納自己;這如同一個四肢健壯的人硬生生地支解自己的手腳,原因也只是因為他控制掌握手腳的技巧不夠熟練,不能隨心所欲的操縱運用肢體,所以就丟棄了。

關於這些負面情緒、關於接納,想起了一個很簡單的兒童故事,它被寫在一本日本繪本叫<熊與山貓>裡。這個故事一開頭便單刀直入的帶我們進到負面情緒的氛圍裡說: 有個早上,熊哭了,因為他的好朋友小鳥死了。

熊很傷心,親手做了一個盒子,把小鳥裝在裡面,隨身攜帶出門。

每一個看到熊以及他的盒子的人,都好奇著裡面裝了什麼,可是當盒子一打開,多數的人卻總是一陣無言然後就全都安靜了下來了;也有一些人小心翼翼地勸熊說: 小熊啊小鳥是不會再回來了,你不要再傷心了,要重新好好過自己的日子。

不被人理解的熊,把自己鎖在家裡不出門很長的一段時間。

後來有一個大太陽的超級晴朗天,熊帶著盒子再度走進森林,這天他遇見了一隻也帶著一個盒子的山貓。

山貓好奇熊的盒子裝了什麼,熊也想看看山貓的盒子也裝了什麼。於是,兩個人進行了一次互相打開對方盒子的交換。

當山貓看到小鳥時,對熊說: 熊啊~你跟這隻小鳥一定是很要好的朋友吧?小鳥死了,你一定很孤單所以帶著他形影不離對嗎。熊很驚訝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人這麼對他說。

於是山貓從自己的盒子裡取出了一把小提琴,為小熊以及小鳥演奏了一首悼念的曲子。在輕輕柔柔的音樂中,熊沉浸在他與小鳥的所有美好回憶中。卻也因為山貓理解且接納了他因為好朋友去世而痛苦且一直悲傷的狀態,並用自己的音樂一起陪伴他一起紀念小鳥且安慰了熊,讓熊暖暖的感受到愛。於是熊的內心開始治癒了,他終於把小鳥埋葬了,跟著山貓組成了一個樂團一起去旅行了。

就如同故事裡的山貓一樣,EFT的存在,希望給予所有在最深的親密關係當中躲藏著、被忽略著的負面情緒一個舒緩表達的機會,引導帶領著兩顆心安全的去體會感受它的能量、去接納彼此負面情緒當中所隱喻的意圖。就如同人類期待機器人安裝上一顆善感的心開始跟我們更加親近一般。

 

圖: Free Stock Photos

 

情緒它不是個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