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 and ear phone

 

作者: 劉婷

< Dr. Sue Johnson 與 Dr. Ryan Howes的訪談 >

Dr. Johnson 對每對衝突受困的夫妻有很深、且相當根源性的了解,她熟練地教導伴侶們“溝通技巧”的功力,完全就如同指導著狂暴的旋風如何輕輕柔柔微煦地吹拂。

她發現到,即使伴侶們已經很清楚地察覺看到他們彼此之間在相處互動過程中的所作所為,但是在情緒上依舊會被人類最原始的恐懼、憤怒或是絕望所左右淹沒,在彼此接觸時還是會相互傷害攻擊。 為了完全阻止這種負向循環,她除了在科學實證上創造出一套關於愛的基礎理論外,還發展出 EFCT  <情緒焦點伴侶治療>, 以非常有系統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帶領伴侶們, 在重新締造深深的情感連結過程當中,很快地就能經歷一場相當有變革性的體驗。

她對當今其他的伴侶治療學派有著不認同的觀點, 認為它們太過於去著重在要去改變伴侶們對婚姻社會制度的認知與態度,而完全忽略人類與生俱來求生本能深切地對於親密與承諾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

以下是心理學家Ryan Howes對Dr. Johnson的訪談。

Q: 如果用簡單的幾句話來描述,到底什麼是EFCT呢?

A:  EFCT是一種伴侶治療的方法學派,它架構在情感連結的新科學實證基礎上。EFCT幫助人們釐清他們自己在依附關係上的需求,也幫助人們了解到我們深層的恐懼是如何被彼此所誘發啟動的;更進而去帶領人們回到讓彼此都更有安全感的交流互動模式, 重新建立起情感上的親密連結。

 

Q: 能簡單的描述一下,在EFT伴侶治療當中是什麼模樣的呢?

A: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不間斷地會把關注焦點全都放在,一段關係裡頭 “情感連結” 的 “質量” 好不好。 這些包括了: 伴侶們在日常生活的互動行為當中,有哪些事使他們感覺到在情感的連結需求被終止、被切斷的。我們幫助伴侶們看到這些過程中,到底阻擋他們情感連結的是個什麼樣子的負向循環模式。然後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其他新的途徑,讓他們可以靠近彼此、互相抒發怕受到傷害的恐懼但又渴求親密的需求。我們幫助伴侶們如何向對方去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依附,並教導他們在互動連結的過程中,如何讓雙方更加地拉近距離依靠彼此,而不是越退越遠。

 

Q: 在當今社會,婚姻與承諾的概念已成老派且漸漸受到越來越多質疑,我們還會需要這樣子的一個關於情愛的新觀點嗎?

A: 這要看我們是從哪一種角度來談情愛。對我們哺乳動物的腦神經來說,有些東西就是與生俱來的本來就已經設定存在在我們腦中了,這些東西完全不是我們說想要改變就能夠改變的。我們可能可以自主地決定我們到底喜歡這樣、或不喜歡那樣哪一種的宗教儀式婚禮,但我們完全無法自主地決定 “孤獨” 這樣的一種感覺對我們來說一點都感到不痛苦,我們的大腦也無法對 “承諾” 這樣東西完全可以忽略視若無睹。

#人腦的「邊緣系統」,包含了海馬體、穹隆、杏仁核、中隔、扣帶回、嗅腦…等等和情緒、感情、記憶有關的組織,爬蟲類和哺乳類的大腦有著非常大的差異,那就是邊緣系統,爬蟲類動物對其幼兒常是莫不關心的,總是下完蛋後就逕自離開了,邊緣系統使得哺乳類動物會對幼兒哺育、保護、撫養,哺乳類動物甘冒生命危險保衛幼兒或伴侶,蛇卻會無動於衷的看著自己的親屬死去,若把一群小貓或小狗的母親帶走,他們便會不停的淒慘嚎叫,若把一隻印尼巨蜥的幼蟲帶離母親身邊,牠並不會有任何反應。哺乳類動物還能彼此玩耍,這種行為是擁有邊緣系統的動物獨有的。(節錄自腦的生物學)。

A: 我有個研究神經科學的同事發現說,當你知道自己即將就要接受電擊的危險之際,只有當你真心相信那個對你有承諾的伴侶,她或他這時候握住你的手,就足以讓你的大腦完全鎮靜下來了。也就是說,你所感覺接收到的承諾以及被他握住的雙手,就已經是完全足以緩衝掉那電擊的痛苦。所以說,知道有一個人他永遠都會在你需要他的時候在你身邊,這是一個相當相當關鍵的要素。

我們從情感連結的科學研究上知道,對逃避依附類型的人們來說,去作出一個承諾是件滿困難的事情。他們對人不足以信任到可以去跨出步伐去接觸人群並且去依賴人群。但是對於極大多數的我們來說,情感連結的科學是非常明確的指出,我們都渴望成為一個別人眼裡很特別的人,也會對一個對我們來說覺得他是獨一無二的對方即時的做出回應,這些,全都是我們神經元結構的一部分。

 

Q: 所以妳是相信我們天生就是一夫一妻制嗎?

A: 從依附關係的科學來講,我們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都是需要夫妻一同協調合作去撫養我們的下一代,所以我們天生是有著傾向於更喜歡建立起一夫一妻的制度的。這種傾向是早就非常強烈地存在於我們的神經系統和情緒的結構裡。我說的就是可以幫助我們親密結合的賀爾蒙催情素,它在我們的性高潮、泌乳、月經週期、懷孕及停經等等功能的調節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因為催產素能夠激發一種滿足感、減少焦慮、關掉我們的恐懼感,增加我們去閱讀辨識別人臉上情緒的能力。研究者發現, 當妳潛意識裡開始運作了性的驅動力,妳便會自動的也開始啟動更多的同理與照顧的反應。

 

Q: 妳認為千禧年之後的年輕世代夫妻,與老一輩上一代被相當不同方式所養育的夫妻們,他們需要的是很不同的治療方式嗎?

A: 我正接觸著一大群年輕世代的人們,他們對於愛這東西到底有多撲朔迷離多神秘一點都不感到興趣。他們很直接的就是想知道關於: 愛是什麼? 愛是以什麼樣子的方式去運作的? 愛要怎麼去實踐? 因為他們明確的表達出他們非常地想要獲得這些愛的關係。而且隨著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孤離,這樣子直接對愛的渴求是不會遞減消失的。而人們雖然一窩蜂的都很喜歡去看報章雜誌裡描述著多數人是多麼的喜歡關係複雜的性愛或喜歡外遇,但是實際上我們所接觸到科學上的研究證據並不是如此。不過,有件事倒是不假,在這年代,我們整個社會氛圍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感到相當相當消極的。

 

Q: 那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這個年代渴求關係但是卻又對關係感到相當消極?

A: 我認為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即使我們有著如此巨量的渴求,希望對於愛的本質與深切的希望在建立關係連結上獲得真正的知識,但妳仍然可以見到相當大量活躍聳人聽聞的各種錯誤觀念充斥在我們的日常周遭。

我的辦公室裡經常有著年輕的夫妻來,他們告訴我說: 我們真的很愛很愛彼此,但是我們卻也真的撐不住了,我們的婚姻被困在死胡同裡,但我們竟然甚至都不知道到底原因是為什麼? 我們讀到這本書它叫我們說要各自有點小小的探險外遇來刺激活絡我們的婚姻! 或者有些夫妻會跟我說:  我們一起讀了這本書,這書上建議老婆要在性事方面增加多些奴隸性質,這樣的做法才能讓老公愛我多一點。

我覺得這些真是相當的恐怖跟丟臉啊,因為過去30年來,我們好不容易已經透過科學的方法去了解到愛。這就像我們終於已經找到一條回家的路了! 但是我們很多人卻像直接開到懸崖邊般地,相信說密集猛烈地去做更多的性愛是可以挽救一段婚姻,或者,相信說只要兩個人分開越久、越遠、越不依靠彼此,我的伴侶就會更加的渴望我需要我。我們經常在治療裡聽到這些事情,這些真的是非常的令我心碎。這就像是我們終於發現了哪些東西會造成我們蛀牙,哪些東西對我們的牙齒是健康的知識之後,我們卻開始建造了一個大型工廠,以專門幫人們在牙齒上塗上一層糖果來賺大錢。

 

Q: 如果你說,我們天生就是有親密連結的需求與渴望著一夫一妻制度的,那麼“不忠” 這東西從哪來的呢?

A: 根據可靠的數據統計,約有四分之一的男性和十分之一的女性,在他們的一生中曾經有過不忠的經驗。顯然,外遇是幾乎不可避免的。但是引發外遇的原因, 就 “孤單”與 “缺乏情感連結” 的比例,比起真正的 “純慾望” 要來的高很多。

事實上,需要與另一個人相互的做情感連結是我們人類的一種主要求生存的驅動力。也因為說想要去跟別人做情感上的連結是種驅動力的話, 不忠這種事會發生就變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呢,一個人在隱藏著秘密的情況下,其實是很難去跟別人敞開心開放自己、也很難與人建立起親密連結關係的,而且一旦這些惡意的欺騙與背叛被人發現了, 那就會打破了人類有跟別人建立連結的驅動力的這個假設。在我們的大腦哩, 這種被惡意欺騙或背叛的痛楚, 可是跟生理上的疼痛是相同的。對於想要親密連結的動物來說,被拒絕或是被拋棄,可是一種很危險殘酷的信號。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外遇的發生其實能夠敲響我們要及時去更新一段關係的警鐘, EFCT與CBT都有研究指出,只有在系統性的介入治療下,外遇才有可能被療癒。

 

Q: 我發現很多夫妻,在長期關係中彼此的熟悉與相互的激情這兩種東西之間,是互相矛盾有衝突的。這是真的嗎? 兩個人太熟了會降低對彼此的激情?

A: 這麼樣的說法真的是一個老而陳腐的觀念。目前我手上最好的證據調查指出的是,一段長期穩定且感覺到幸福的夫妻,他們反而擁有頻率高且令人滿意的性愛。我覺得關於激情的最好定義就是,它是情感情緒上的一種連結與協調再多加上愉悅的性愛。情緒上安全感連結就是提供了協調且愉悅的性愛的一個最佳平台。因為伴侶之間有安全感的情感連,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敞開心開放地去探索自己的性行為和溝通自己的性需求。

根據我們最新的研究,當夫妻變得更有安全感,更加能夠敞開自己的心與對方做回應,他們的性生活也會因此能夠得到改善。最新的研究也指出,對婦女來說,增加她們的安全感絕對是可以更加在意識層面上喚起女性對性的慾望的。

所有的證據都證明了情感上的安全感與協調性能夠增加愉悅的性愛經驗。

所以,破壞了性慾上活力的罪魁禍首,其實是情感上的斷線而不是彼此間的太熟悉。情緒就像是伴侶之間一起跳舞的那首旋律,無論是不是在床第之間,要是沒有了這旋律音樂,那麼這支舞也就沒辦法繼續進行下去了。

 

Q: 我們滿常聽到有人說,在自主/ 個人成長/安全的依附關係,這三者之間是有著相互的矛盾衝突的,妳怎麼看呢?

A: 從成人親密連結的科學來看,一個安全的連結能夠提供給我們進入到一個舒服且情緒平衡的天堂。有了這樣一個令人有安全感的基地之後,我們才更能放心地走出外面的世界冒險探索。我們越是擁有了更多更多有安全感的情感連結,我們就越能更加的表現出勇敢且自主的能力,也越能夠獨立的發展出完整的自我,無論我們是個6歲的小孩或是60歲的老人。這樣子地接收到很多的安全依靠,完全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有彈性、復原力。一個安全型依附關係的成人,是比其他人擁有更多正向的、特別的、連貫的自我。這些人,會接受對於他們的需求提供出支持的人,也會更傾向於向自己身旁的伴侶發出求助。他們是比較有自信心的、在遇到危機與壓力的時候,也表現得更好,也能更快速的在他們的工作領域裡達到目標。

 

一個對情緒需求有著高度需求的人,他給人的印象總會是: 著急的急迫的、沒有安全感的、這是焦慮的依附關係類型。這樣子的人常常都深怕與別人的情感連結斷了線,所以他會想要一直一直去尋求別人的保證。但是要其他人一直做出保證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很難去一直回應這樣子的要求的。所以,是這些愛的連結愛的依靠,塑造建立出一個人的成長與成熟。其實這些都不需要什麼科學證據來證明給我們看,我們環顧自己的身邊周遭,我們並非是要用力地去否認我們可以沒有自我,但是我們的確就是非常需要這種親密連結的一個生物體,我們人生裡最大的資源也就是和其他人有這些情感上的連結!

 

Q: 所以經過了這些年妳在理論與實務操作經驗當中,妳學習到哪些方法能夠讓伴侶治療可以更加地有顯著的效果呢?

A: 我們在做了一個又一個的EFCT研究上所累積出極大量的重大成果。我們確切的知道治療師只要做到哪些步驟就可以完全在伴侶治療上讓前來尋求幫助的伴侶們得到極有功效的結果。我們會去找尋分辨指出每對伴侶們所陷入哪些情感不連結的負向循環泥沼,並讓他們一一地看見在這樣的負向循環裡到底包含了哪些情感上的斷線,然後,我們再教導他們如何開通彼此的感情通道、如何互動、如何回應彼此,如何能夠更有效的接觸對方。我們明確的知道是哪些關鍵因素創造締結了安全感的親密連結,我們完全不需要伸手實際的去一一解決每對伴侶互相控訴的那些事情,但我們就能夠直搗問題的核心,然後引導他們創造出真正的改變。

 

原文出處

https://www.psychotherapynetworker.org/magazine/recentissues/2015-mayjun/item/2661-point-of-view

圖: Free Stock Photos

Dr. Sue Johnson 與 Dr. Ryan Howes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