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 EFTQA 8

 

Question:

有些人擔心如果老是透過治療師的幫助來增加個案的覺察,個案會不會養成依賴治療師的習慣,自己的能力反而沒有增加卻受到阻礙了?

 

Answer:

我想用治療關係的安全感、以及依附理論、學習理論這三種角度來回應這個擔心~

一、從治療關係的安全感這個角度來說:人在覺得安全的時候,焦慮感會減到最低,認知功能此時是在正常狀態的,所以學習的效果是最好的。當治療師用肯定、反映、同理、同步、不作價值評斷、無條件的接納~這些原則來讓個案覺得安全,個案就會是在最不防衛、最不抗拒的狀態下,願意自我接納,也為自己的經驗負責任,因此,改變的動機也是最高的。

二、依附理論認為孩子的知覺與社交能力的發展來自主要照顧者的回應方式,因此孩子會漸漸去內化主要照顧者的回應,內化的過程即為學習的過程,且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當治療師用肯定、反映、同理、同步、不價值評斷、無條件的接納,這些原則來讓個案覺得安全,藉此提供一個涵容的環境,使個案有新的機會去感受到安全的依附,此時的個案因著治療師的照顧,更能冒險地去突破以往的習慣,接觸過去難以接近的內在。此時的治療師因著之前與個案同步的基礎所給予的回應,個案也會漸漸地將其內化,學習到接納自我、減少防衛而允許自我覺察;最後,進而使個案不用依靠治療師,而能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

同時,很多個案是早已經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會比較好了,可是因為各種原因,雖然知道,但卻做不到!!在這種時候,治療師的協助,就是把個案從死胡同裡面拉出來的關鍵力量!

三、從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有幾項可以增強學習、有效培養新能力的因素:個人學習動機、個人特質和能力、示範模仿的機會、正增強物。

當透過治療師的幫助,讓個案對自己內在情緒有新的認識和體驗時,我們滿足了上述四個有助學習因素的其中三項:治療關係中的安全感提高了學習動機、治療師的反映提供了示範模仿的機會、當他們有了新的覺察、新的體驗時,個案自己感受到的掌控感、以及從治療師那裡得到的肯定、或是新領悟本身,都會有正增強的效果!

要強調的是~即使先是靠著別人的幫助而產生覺察,也是能培養出覺察的能力的!!而且到了第二階段,治療師也會慢慢地抽身出來,讓個案有更多的自主空間,把更多改變和冒險的責任放在個案自身身上。

∮ 回顧【案例3】我們可以從中看見:當治療師允許個案澄清自己的感覺,願意修正、且回到個案的脈絡時,治療師是在維持與個案同步的基礎上,又試著主動地示範,要如何去描述個案難以說出口的內在感受;此時個案透過觀摩,很自然地內化了治療師的回應,個案就開始會使用多一些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緒,甚至是使用治療師所示範的語言,接觸到內在更深層的感受;且在體驗接觸情緒的同時,又能感受到治療師的涵容與肯定,此時就會增強了去冒險接觸自我內在感受的意願,個案的主動性就會提高很多!

∮【案例1】與【案例2】中的個案,因為沒有可以觀摩學習的素材,所以難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運用新的素材來描述自己,就易於落入舊有模式,使個案重覆經歷到無法改變的無助感!!這也解釋了,為何EFT可以是短期治療的學派,因為治療師們的主動性,提供了個案較多的學習素材,而個案學習到的不只是素材的使用,還學習到探索自我的主動性。

 

劉婷老師 EFT Q&A 問答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