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劉婷博士回亞洲巡迴上課,帶來一場豐富精采的EFT主題工作坊——《外遇後的關係修復與個人療癒,EFIT與EFCT的應用》,本場工作坊分別在香港、臺北、北京舉行,兩岸三地逾五百人參加了工作坊,這是EFTer同道相聚的美好時光,也是前行續航的充電站。
為期三日的工作坊,劉婷老師透過精湛地講解,觀摩真實案例,讓與會同仁深入學習如何從依附的視角來看外遇後伴侶雙方的掙扎與糾結、分別用EFIT(情緒取向個別治療)與EFCT(情緒取向伴侶治療)的視角對個案進行概念化,以及獲得各種困境的解決策略。
每一次的EFT學習都會讓人特別動容,因為這些與依附相關的愛恨情仇、離別重逢是人性中最常見的撞擊和共鳴,我們會因為感同身受到的遺憾和悲痛而潸然淚下;也會為目睹他們在愛中前行的勇氣和堅持而濕了眼眶。
這是一場專業工作坊,我們卻不知不覺被拓展了自己的情緒經驗,很多對愛和人性的感悟也在心中悄悄地暈染開來。這是劉婷老師帶來的EFT學習之神奇而美妙的體驗。
參加的你,一定懂得。

劉 婷 博 士×經 典 重 現
01
不要低估外遇給伴侶雙方帶來的痛苦;
也不要低估他們可以做出改變的困難。
02
哪怕外遇之傷可以修復,伴侶雙方的關係也不會和過去一模一樣。
作為心理師,我們知道有些傷痛不會忘記;只是希望透過諮商,至少伴侶們再想起舊傷時,負面感受和影響會隨著關係的修復而慢慢減小。
所以,諮商目標不在於幫他們回到過去,而是建立一個新的關係,在這段新的關係之中,可以互相滿足彼此的依附需求。
03
我們都以為諮商的效果在於多快地幫助個案解決問題,然而往往太快地問題解決,這只是心理師提供了一個個案可以去往的方向,並沒有實際幫助他們抵達那個方向。
維持真正的貼近,是心理師要陪伴來訪者深入泥潭,同理他們的困難,陪伴他們一同整理錯綜複雜、糾結矛盾的心情,心理師要Hold住個案強烈的痛苦,而不是生硬地把個案從痛苦中拽出來。 哪怕痛苦無法馬上解決,起碼提升了個案對痛苦的承受力,心理師對個案在痛苦情緒的安撫也是在幫助他們進行情緒調節。
04
心理師可以真正體會個案的痛,陪他們一起墜入深淵,且穩穩托住他們,個案才能相信心理師傳遞的溫暖和正面訊息。

05
一段關係的結束,並不意味著美好的結束,也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06
每個人進入婚姻,都懷揣著一枚美好的夢;婚姻的終結,是一個破碎的夢;然而一場夢醒了,我們要有恢復做夢的能力。
07
一個健康的分手,可以讓人恢復安全感。
它包括了:共同哀悼彼此關係的結束,為個人在關係中的影響而負責,接納生命中的遺憾,可以自我照顧並同理他人,承認並感激過去共用的美好經驗和彼此付出,重建自我並願意冒險再出發。

08
內在運作模式,是透過過去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形成對自己和對外在世界的看法而形成的。
修正過的情緒經驗可以改變內在運作模式。
修正過的情緒經驗,可以透過安全的治療關係形成,期間可以瞭解接納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感受並相信自己的力量。
新的內在運作模式,可以帶來新的情緒調節策略,也能與過去的經驗和解。
09
愛與不愛,在於相信。
10
本能的自動化反應,無法透過認知(通過覺察和意志)改變,只能靠修正過的經驗改變。
在個體治療中,如果心理師可以成為個案暫時的依附物件,個案可以透過心理師的眼睛看自己。這份由心理師營造的不一樣的此時此刻的經驗, 就是修正過的經驗。也是對個案的賦能。

11
一個人在搖擺的時候,只能跳出來,才能看到他的搖擺對自己的影響。
12
心理師反映惡性循環,是要個案為自己負責,看到自己做了什麼,又導致什麼結果,反映惡性循環就是把伴侶互動的系統清晰地呈現出來。
13
離婚不一定要是變成彼此敵人,或者清算總帳,或視對方為自己人生失敗的罪魁禍首,讓他磕頭認罪,這是對離婚的刻板理解。
好的離別,不一定非得吵破頭、撕破臉。
彼此可以透過分享脆弱無助建立情感聯結、健康地談分手;當然,有情感聯結也不一定代表恢復愛情。
好的結束,也是好的開始。
14
華人夫妻的四種感情:愛情、友情、親情、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