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漸漸成長、父母孩子之間的角色責任與權力的轉變,放下主觀與傲慢走近孩子,帶著好奇與尊重的心,做個懂得如何去愛孩子,讓孩子想要親近喜愛的父母,親職功能才能最有效的發揮。
撰文/劉婷
一群朋友聚餐時,大家談到對於青少年孩子說謊、隱瞞產生的複雜心情:有被愚弄的憤怒、不被孩子信任的傷心、沒有把孩子教好的自責;也有對孩子不誠實的失望、對無法得知事實的焦慮、對孩子狀況的擔心、該不該再次相信孩子的矛盾、以及無法掌控情況的無助!這是大部分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都有過的經驗。因此,我想在此以孩子說謊為例,來談談如何健康有效地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並在親子關係層面做延伸的討論。
從「情感回應」和「行為要求」看教養問題
柏克萊大學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民主威信、放任溺愛、專斷獨裁以及淡漠忽視。今天我要從更直觀和實用的角度、從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回應及行為要求之高低程度,和大家討論如何做個孩子願意親近的父母。
高情感回應,指的是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回應,而不是「事事答應」。舉例來說,孩子有被認可被喜愛的需求,父母有機會就給予具體即時的讚美,是高情感回應。當孩子感到徬徨疑惑,父母先肯定安撫孩子的心情,用開放接納的態度來了解孩子的掙扎,詢問並提供孩子需要的協助,也是高情感回應的方式之一。
另一方面,高行為要求指的是對孩子的行為有清楚具體的期望,並訂定符合孩子發展階段與能力的要求,而不是「超高標準」的要求。
面對說謊的孩子
(一)父母情感回應低+行為要求高
面對說謊的孩子時,如果父母的情感回應低+行為要求高,會責罵孩子的不誠實、否定並貶低孩子,甚至高高在上地帶著「自己做錯事情就沒資格要求別人要怎麼對待你,被罵是活該」的態度給予不適當的威脅或懲罰。這樣的方式除了一時洩憤的痛快,往往提高親子間的對立和衝突、增加孩子的反抗叛逆,雙方更容易做出破壞性的舉動或說出傷感情的言語。
正如一個青少年個案曾對我說:「說實話就要被罵被處罰,我哪有這麼傻?」父母的情感回應低+行為要求高,最後會讓情況更為惡化,孩子更不信任父母,遇事更用說謊、隱瞞來逃避父母的監督或指責。
(二)父母情感回應高+行為要求低
如果父母情感回應高,但是行為要求低,他們可能會替孩子的說謊找藉口,將說謊的行為合理化,像是孩子還小不懂事、不是故意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將責任怪到他人頭上,或怕傷孩子的心便輕輕帶過、甚至極端的鼓勵孩子只要他高興就可以為所欲為。
舉例來說,當學校老師打電話來家裡確認小明是否真的因為生病而缺課時,陳先生除了替小明隱瞞逃課的事實,也沒有試圖了解小明為什麼對老師和家長說謊?為什麼逃課?逃課之後去了哪裡?做了什麼?跟誰在一起?就以一句「孩子只是貪玩」來解釋這個情況。先不論如何處理小明逃學說謊的行為,陳先生的低行為要求其實是讓小明處於可能的危險情境中,沒有盡到最基本的保護監督的責任。
(三)父母情感回應低+行為要求低
如果父母採取放養的方式,缺乏情感回應,在行為上也不要求,他們可能對孩子的日常作息不熟悉、不了解孩子的性格或行為改變、平時的接觸和交流少,根本沒有發現孩子的謊言,也就沒有警覺。
例如,國二的飛飛和一個高中生談戀愛了,她用在學校晚自習或去朋友家一起做功課需要過夜來掩飾和男友的約會,等到學校通知父母時,她已經曠課超過1/3而且兩人已同居一段時間了,這對小情侶不願分手搬回家中,學業成績也岌岌可危,這時父母想要介入處理就變得十分困難了。
(四)面對說謊的孩子,情感回應要高,行為要求也要高。
如果父母對孩子有高情感回應的同時,也有高行為要求,當他們敏感覺察到孩子的改變或不尋常的反應時,會先用尊重的態度好奇地詢問、並使用不同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情況。當發現孩子說謊時,能夠快速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用相對平靜的態度先了解說謊背後的原因,針對孩子不同層次的擔心害怕做回應,並與孩子討論實際可行的解決方式、給與適當的處罰。
舉個例子,貝貝媽媽做了一個我覺得很好的示範,她溫和的說:「我們可以討論一下,當你害怕被罵,害怕讓媽媽失望,又習慣性地隱瞞或說謊時,我們可以怎麼辦嗎?因為說謊是我無法接受,也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的行為,你同意嗎?(貝貝遲疑的點點頭)所以我們可以一起想個你可以做得到的方式來改善這一點嗎?因為你的意見是很重要的。」
當貝貝用「不知道」來回應時,貝貝媽媽建議:「我有一個idea,你聽聽看喔!當我懷疑你說謊時,我會建議把時間倒轉三分鐘,給你重新回答的機會,你可以決定是不是要告訴我實話,我也承諾不會因為你兩次給我的答案不一樣而生氣罵人。我知道這樣做聽起來有點傻,但我想跟你一起試試看,你願意嗎?如果這個方法不行,我們可以再想想看別的辦法,但是我們先試一試好嗎?」
結合依附理論的角度來看,情感回應高+行為要求高的父母就是可以滿足孩子依附需求,成為安全感來源的父母。肢體親近讓主要照顧者(父母)可以提供對孩子的保護照顧;在情緒上提供安撫支持、幫助孩子發展出靈活有彈性的情緒調節策略;最後是教導示範,幫助孩子學習生活和社會技能,為獨立自主做好準備。父母滿足孩子依附需求的方式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做調整,才能更符合孩子發展的需求。因為如果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父母的這些功能便沒有機會發揮了!
如何兼顧親職功能和維繫情感親密
父母要如何兼顧親職功能,同時與孩子維持親密的情感呢?關鍵在父母是否願意冒險分享自己脆弱無助的一面,因為分享脆弱無助的心情是建立親密情感連結最關鍵的因素。以下提供一些在關鍵情境的示範。
很重要的一點,父母要願意分享除了生氣失望以外對孩子的同理和疼惜。例如:「我知道你說謊是因為不想我失望,因為你被同學欺負感到很丟臉,說謊就可以不讓我們知道。你也不想再回憶這麼恐怖的經驗,即使你心裡明白這是瞞不了多久的,但始終鼓不起勇氣告訴我。雖然我對你騙我很生氣,但我同時也很傷心,不是因為你說了謊,而是在你有困難的時候不相信我幫得上忙,也不願意依靠我。我其實很心疼,因為想到你一個人慌亂無助地面對在學校被霸凌的情況,在你獨自受苦時我對你的害怕痛苦一無所知,這真的讓我好難過,覺得我沒有保護好你。」
父母不要自以爲是地假設孩子一定會對我們敞開心門,需要有敲心靈之門的對話。例如:「我可以做些什麼讓你願意嘗試信任我嗎?下次當你又遇到無法處理的情況時,你願不願意給我機會,讓我來幫你呢?」。
父母也會犯錯,需要修正。例如:「我知道以前做了一些傷你心的事情,你不相信我能夠理解幫助你,你願意給我機會慢慢贏回你的信任嗎?我也需要學習如何當你的好媽媽!」
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安心的保證,不要用愛來威脅勒索。例如:「雖然你的欺騙讓我很受傷,但我希望你知道,你在我心裡是最重要的寶貝,我相信我的孩子是知道是非對錯的,我不會放棄你,我也會盡所能的幫你,我希望你也不要放棄自己,因為不管我多生氣失望,我對你的愛永遠不會改變!」
在親子關係中,有「愛」是重要的,但只有愛是不夠的!不管是溫暖接納還是管教監督,都是孩子需要被愛的方式。而隨著孩子漸漸成長、父母孩子間的角色責任與權力會轉變,放下主觀與傲慢走近孩子,帶著好奇與尊重的心,做個懂得如何去愛孩子,讓孩子想要親近喜愛的父母,親職功能才能最有效的發揮。
劉婷
美國普渡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博士,EFT創始人Dr. Sue Johnson嫡傳唯一華裔弟子,正式授權認證的情緒取向督導與訓練員。現任臺灣社團法人情緒取向伴侶與家庭治療協會理事長。著有 《婚姻不是靠忍耐來維持》,譯有 《情緒取向vs家族治療》 與 《婚姻與家族治療個案研究 》《情緒取向治療全解析》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