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晤談室的沙發上,阿寶驚惶失措的問我:「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六年的感情,我就突然被分手了!」我問她被分手前發生了什麼事?阿寶說:「沒有發生什麼事啊!兩個人在一起久了,當然沒有像熱戀時情感那麼強烈,我的性子比較急、比較有行動力,他比較慢吞吞的不積極,我們都瞭解也接受兩個人的個性差異,雖然有時也會意見不合吵吵架什麼的,但沒有發生什麼不尋常的事啊!結果,上個週末他去他爸媽家吃過晚飯回來,就跟我提分手…..」阿寶哽咽地繼續說:「我問他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要分手?他說我應該心裡明白,他說他已經不快樂很久了,我強勢霸道又自以為是,他跟我抗議好多次也無效,所以不想再繼續憋屈下去。然後他打包一些衣物,頭也不回的走了!這幾天我試著打電話傳簡訊給他,他都沒有回應。」阿寶開始生氣:「這算什麼啊!他單方面通知我要分手,我沒有表達意見的權利,連申述的機會也不給我,簡直莫名其妙!」
  
阿寶所經歷的,是現在常聽到的「斷崖式分手」。「斷崖式分手」因爲其突然和決然的本質,往往給經歷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我在這裡想要根據伴侶因為互動位置的不同所產生溝通和相處上的誤解,來做討論斷崖式分手背後的原因,希望能達到提醒與預防的效果,也給想要挽回關係的朋友不同的思考角度。
  
「追與逃兩種互動位置」
John Gottman 和 Susan Johnson 等伴侶研究和治療的專家認為,大部分的人在關係裡有著「追」或「逃」的互動位置(interactional positions ),「追」的人比較能夠覺察並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和意見;對關係不滿時他們傾向直接面對,關係品質變差時則會積極地試圖更親近對方以改善關係;但因為尋求改善的方式可能太過激動強勢,而往往被對方視為是指責掌控和自我中心,而無法被看到生氣底下的受傷、難過和害怕。
  
「逃」的人對自己的情緒、需求和意見比較回避;表達也較隱晦被動,傾向用忍耐或退讓的方式來保護關係、取悅他人;關係品質變差時會保持距離以避免衝突,但其用來維持和諧的方式可能因為不明顯,而常被對方忽略,往往被誤以為是不在乎、無作為,而無法被看到沉默底下的受傷、生氣和害怕。
  
當追和逃的人在關係中碰撞,追的人常常感覺自己在獨自為關係努力,而覺得受傷與疲累;他們很渴望與對方親近,卻常常覺得被拒絕。逃的人則因為自己被打壓、嫌棄、指責,而覺得無奈和渺小沒地位;他們覺得維持親近很困難,而寧願留在個人空間中。
  
在追的人以為逃的一方是無所謂和不在乎的時候,其實逃的人已經在默默地妥協配合。而斷崖式的分手,指的是逃的一方在忍耐到極限時驟然切斷關係,不留任何挽回的空間。對對方來講是斷崖似的分手,但對逃的人來說卻已經是日積月累一段時間的結果。
  
「不同的互動位置,意圖與表達大不同」
接下來我用以下的對話來討論一下追與逃的差異所帶來的問題:
阿寶:「今天晚上你想要吃什麼?」
小葉:「隨便!」
阿寶:「你不要每次都隨隨便便沒有意見好嗎!為什麼都要我來安排,今晚你做個決定可以嗎?」
小葉:「那吃麻辣鍋好了。」
阿寶:「天氣這麼熱,吃麻辣鍋會上火,選個比較清淡的吧!」
小葉停頓了一下:「那吃日本拉麵!」
阿寶:「昨天才吃過刀削麵,今天不想吃面!我們去吃肉圓和甜不辣好不好?」
小葉低頭沉默不語。
阿寶:「你幹嘛不回答?你不是很愛吃肉圓嗎?我是為你選的耶!」
小葉:「喔!」
  
(一)參與討論 vs 最終決定
阿寶是關係中追的一方,在她邀請小葉做決定的時候,她其實是在邀請小葉參與跟晚餐有關的討論,希望兩個人可以一起商量。她在乎的是這個兩人共同投入的過程,而不一定在乎最終的決定是什麼。但「逃」的小葉以為阿寶要他做決定就是要聽他的,所以阿寶以為的討論對小葉來說就變成:「表面上問我的意見,但反駁所有我的建議,最後還是聽她的,簡直是浪費我的時間!」所以阿寶以為兩個人在討論之後共同做了決定,但小葉卻認為最後是聽阿寶的,在阿寶毫無覺察的情況之下,成為小葉不滿的來源之一!
  
(二)表達意見 vs 否定批評
阿寶能夠自在積極地表達意見,也假設小葉跟她一樣,但小葉卻是較退縮含蓄的,認為意見不同容易造成衝突:「不管我說什麼她都覺得不夠好,都有很多意見,所以我根本不想開口表達,我用忍耐和退讓來維持關係的平和。」所以,阿寶以為是兩個人在你來我往的商量,對小葉而言是被否定和掌控,表面上的同意其實是用忍耐以避免衝突,也不會因為阿寶體貼的建議了自己喜歡的食物而覺得感動。當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就可能成為小葉不滿的來源之二!
  
(三)好奇詢問 vs 衝突麻煩
阿寶和小葉的另一個差異在於對「問答對話」抱持不同的態度。阿寶的詢問是真心好奇地想知道對方的想法,也希望促進兩人的交流。但對不善表達的小葉而言,需要回應是令他感到疲倦的,與人交流是麻煩的,語氣不善的被審問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因此,在阿寶以為自己努力拉近關係的時候,小葉卻覺得被逼迫和勉強,而可能成為小葉不滿的來源之三!
  
(四)忍無可忍之下的爆發
因為小葉的沉默,阿寶只能靠自己的觀察和猜測來解讀,把小葉消極的放棄或無聲的抗議誤認為是無所謂或不在乎。而小葉的逃避抽離讓阿寶只能無奈地獨自做決定,但卻又被小葉認為是強勢和掌控。也因為小葉表達抗議的方式太過平淡和隱晦,阿寶忽略了他感受的強烈程度並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小葉因痛苦和不滿累積到了極限,不相信關係有改善的可能,義無反顧地切斷關係,阻斷任何挽回的可能性,不想再被逼問和溝通,也杜絕兩人所有接觸的機會,而阿寶面對的是被斷崖式分手的震驚與痛苦!
  
「斷崖式分手前的徵兆及重要提示」
有一些警訊是必須重視的:
● 在關係中覺得自己是唯一努力或唯一受苦的一方
● 一方沉默不參與的情況惡化
● 兩人正面溫暖的互動減少
● 易怒、暴躁、不耐煩的頻率增加
● 越來越摸不透對方的心意
● 關係變得冷淡無交集
● 覺得關係只是包袱而寧願單身
  
這些都是關係品質變糟的警訊。在重視這些警訊的同時,要切記的是,自己解決問題的角度不見得適合套用在對方身上。追的一方需要明確的、更清楚的回應,即使回應是負面的,都比沒有回應好。而逃的一方對於衝突和壓力是相對敏感的,他們需要在關係中感到安全,爭取更多個人空間是讓他們覺得安全的手段而不是主要意圖。
  
逃的一方在關係中像鴨子,表面的平靜容易讓別人忽略水面下的辛勞。默默的妥協退讓、獨自忍受痛苦其實都不是有效維持關係的方法,開始覺得在關係中不滿意又無法改善時,逃的一方就應該考慮尋求專業協助,千萬不要把自己逼到忍無可忍、只能分手的死胡同中!
  
總而言之,追的人需要伴侶是投入有回應的,逃的人需要伴侶是溫和不具威脅性的,將雙方的差異放在心裡,才能更有效的磨合,更清楚一致的瞭解對方,才能避免在關係中的重大挫敗或有效地重建關係。

斷崖式分手的剖析和預防─張老師月刊第538期